劉蔚
“十三五”規劃綱要提出,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使供給能力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、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物質文化和生態環境需要。那么,什么是個性化的生態環境需要?怎樣滿足個性化的生態環境需要?這可能是當前值得認真思考和探索的新問題和新領域。
個性化的生態環境需要,可以是一臺的空氣凈化器,也可以是一片供人呼吸新鮮空氣、享受美好環境生活的生態旅游度假區,還可以是近*的技術設備。而實際上,更加、個性化的生態環境產品,還可能超乎我們的想象。而讓想象,甚至超乎想象的產品和需要成為現實,只有依靠創新。
美國是依靠創新實現經濟飛躍的*。在沿襲歐英*傳統工業多年后,創新讓美國插上了發展的翅膀。為了滿足不斷增長的中產階級對于汽車的需要,發動機點火技術這樣一個小小的創新,改變了傳統發動方式依靠重體力的搖動方式,為汽車產品和汽車產業打開了廣闊市場空間,擴大了市場需求,帶動了美國經濟的快速發展。
當前,我國生態環境需要市場,也需要這樣一個點燃發動機的火花。而這個火花就是創新。
日前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指出,生態文明發展面臨日益嚴峻的環境污染,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創新建設天藍、地綠、水清的美麗中國。
創新是發展的*動力。在生態環境領域,必須全面貫徹這一重要思想。要樹立創新意識。認識到當前生態環境產品和市場亟待創新的緊迫形勢,主動挖掘創新領域,形成創新發展驅動的良好態勢。要完善創新機制。加大相關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力度,保障資金持續投入,形成充滿活力的環保科技管理和運行機制,確保生態環境產品市場創新得以持續推動。要培育創新人才,完善生態環境創新人才培養機制,不斷調動和激活創新人才積極性,保證創新動力持久,創新成果不斷涌現。
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,就是要優化產業產品結構,以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。而滿足生態環境需要,就必須從產業和產品結構入手,強化生態環境需要意識,加強創新。只有把創新作為生態環境產品和需要的發展動力,才能不斷滿足日益增長的生態環境需要。而當下,重要的是點燃更多創新的火花。